中國未來十年產業戰略藍圖
2025年10月24-26日,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(發改委)主任鄭柵潔在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新聞發布會上宣布,中國將在未來十年全力發展七大未來產業,包括量子技術、生物製造、氫能與核融合、腦機介面、具身智慧(embodied intelligence)、6G行動通訊,目標是創造規模相當於全新高科技產業部門的經濟增長。這項戰略標誌中國從「世界工廠」轉型為「科技創新引領者」的關鍵布局,力圖在下一代科技革命中搶佔制高點,減少對西方技術依賴,實現科技自立自強。鄭柵潔表示:「這些產業將成為未來經濟成長的新引擎,預計未來十年增加的產業規模相當於再造一個全新的高科技產業。」
七大未來產業戰略重點
量子技術
量子通訊產業化: 中國在量子通訊領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,2016年發射全球首顆量子通訊衛星「墨子號」,實現數千公里量子密鑰分發。總部位於合肥的國盾量子(QuantumCTek)是全球最大量子通訊設備製造商,已在北京-上海之間建立2,000公里量子通訊幹線,服務金融、政府、軍事等領域。
產業化進展: 國盾量子2025年營收預計達20億人民幣,成長率約30%,主要客戶包括中國工商銀行、中國移動、國家電網。產品涵蓋量子密鑰分發設備(QKD)、量子隨機數產生器(QRNG)、量子安全路由器。
量子運算研發: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開發的「祖沖之號」超導量子電腦達66量子位元,「九章三號」光量子電腦達255個光子模態,在特定問題(玻色取樣)宣稱達成量子優勢。雖然通用性不如Google Willow,但證明中國量子運算技術進步迅速。
政府投資: 中國已宣布投入138億美元政府支持的創投基金,重點支持量子新創公司。合肥、濟南、上海建立量子科技創新中心,集聚研發資源與人才。
腦機介面(BCI)
NeuroXess突破: 總部位於上海的NeuroXess(紐若思)是中國領先的侵入式腦機介面公司,已成功在10位癲癇患者腦部植入電極,使患者可僅透過思維溝通複雜中文句子。這是中國首次大規模臨床試驗,技術水準接近美國Neuralink。
技術特點:
- 高密度電極陣列: 每個植入物包含數百至數千個微電極,記錄神經元活動訊號
- 中文語言解碼: 針對中文語言特性(聲調、字形)優化解碼演算法,準確率達85%以上
- 應用場景: 漸凍人(ALS)、高位截癱患者溝通輔助,未來擴展至運動控制(操控機械手臂、輪椅)
監管進展: 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(NMPA)已批准NeuroXess開展臨床試驗,預計2027年申請醫療器械許可。相較美國Neuralink的監管審查延宕,中國BCI產業化速度可能更快。
市場前景: 中國約有8百萬癱瘓或失語患者,BCI潛在市場規模達數百億人民幣。除醫療應用,未來可能擴展至教育(加速學習)、娛樂(虛擬實境控制)、軍事(士兵強化)。
具身智慧(Embodied Intelligence)
概念定義: 具身智慧指AI系統整合於實體機器人,透過感知-行動迴路與真實世界互動,學習物理規律與常識推理。不同於純軟體AI(如ChatGPT),具身智慧需要機器人硬體、電腦視覺、運動控制、觸覺感測深度整合。
中國優勢:
- 製造業基礎: 中國是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,2024年安裝量佔全球52%,為具身智慧提供應用場景
- AI技術積累: 百度、阿里巴巴、騰訊在視覺識別、自然語言處理領域技術成熟,可快速整合進機器人
- 供應鏈完整: 伺服馬達、減速器、控制器、感測器國產化率提升,降低成本
重點企業:
- 優必選(Ubtech): 人形機器人Walker X,高1.7米,可搬運重物、開門、倒水,應用於工廠、餐廳
- 小米CyberOne: 人形機器人原型,整合小米AI語音助手小愛同學,展示消費級人形機器人潛力
- 達闥科技(CloudMinds): 雲端智慧機器人,透過5G連接雲端AI大腦,降低本地運算需求
應用場景: 製造業(組裝、焊接、搬運)、物流(倉儲分揀、配送)、服務業(餐廳送餐、酒店清潔)、家庭(老人陪伴、家務協助)。中國老齡化嚴重(65歲以上人口佔20%),服務型機器人需求龐大。
6G行動通訊
技術指標: 6G目標峰值速度達1Tbps(5G的100倍),延遲低於0.1毫秒(5G的1/10),支援每平方公里1000萬裝置連接。整合衛星通訊、太赫茲頻段(100GHz-10THz)、空天地一體化網路。
中國布局:
- IMT-2030推進組: 工信部牽頭成立6G推進組,聯合華為、中興、中國移動、清華大學等產學研單位
- 專利領先: 中國在6G相關專利申請數量佔全球40%,領先美國、歐洲、日本
- 試驗網建設: 北京、上海、深圳建立6G試驗網,測試太赫茲通訊、智慧超表面(RIS)、AI原生網路
戰略意義: 5G時代中國華為、中興遭美國封鎖打壓,6G標準制定中國力圖取得更大話語權,避免重蹈覆轍。掌握6G標準將帶來龐大專利授權收入與產業鏈主導地位。
生物製造
合成生物學: 利用基因編輯(CRISPR)、代謝工程改造微生物,生產藥物、化學品、材料、食品。例如透過大腸桿菌生產胰島素、透過酵母生產蜘蛛絲蛋白(製造高強度纖維)。
中國企業:
- 華大基因(BGI): 全球最大基因定序公司,提供基因檢測、生物資訊分析服務
- 凱賽生物(Cathay Biotech): 生產生物基尼龍(聚醯胺)、長鏈二元酸,替代石油化工產品,減少碳排放
- 諾維信(Novozymes)中國: 工業酶製造商,應用於洗滌劑、紡織、生質燃料
應用潛力: 中國化工產業規模全球第一,生物製造可替代高耗能、高污染石化製程,符合碳中和目標。預計2030年生物製造產值達3,000億美元。
氫能與核融合
氫能布局: 中國是全球最大氫氣生產國(年產3,300萬噸,佔全球30%),但多數為「灰氫」(天然氣重組,有碳排放)。未來重點發展「綠氫」(再生能源電解水),應用於燃料電池車、鋼鐵冶煉、化工。
核融合研發: 中國「人造太陽」EAST(先進實驗超導托卡馬克)於2024年實現1億度電漿維持403秒,創世界紀錄。雖然距商業化發電仍需數十年,但證明中國核融合技術進步。
戰略考量: 中國能源80%依賴進口(石油、天然氣),氫能與核融合可實現能源自主,降低地緣政治風險。
產業戰略背景與動機
美中科技競爭
美國出口管制: 2022年起美國對中國實施嚴格半導體出口管制,禁止先進晶片(7nm以下)、EUV光刻機、AI晶片(如Nvidia H100)出口中國。這嚴重影響中國AI、超級電腦、雲端運算發展。
技術自主需求: 出口管制迫使中國加速技術自主研發,未來產業戰略正是「科技自立自強」的具體行動。量子、腦機介面、具身智慧等領域尚未形成絕對技術壟斷,中國有機會彎道超車。
經濟結構轉型
傳統產業瓶頸: 中國傳統製造業(鋼鐵、化工、紡織)面臨產能過剩、利潤微薄、環境污染問題。房地產、基礎建設投資驅動的成長模式難以為繼,需尋找新成長引擎。
新質生產力: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提出「新質生產力」概念,強調科技創新、高附加價值產業。未來產業戰略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載體,預期帶動高薪就業、產業升級、出口競爭力提升。
地緣政治考量
供應鏈安全: 新冠疫情與美中貿易戰暴露全球供應鏈脆弱性,中國力圖在關鍵技術領域建立自主可控產業鏈,避免被「卡脖子」。
國際影響力: 掌握未來產業技術標準與專利,可提升中國在全球科技治理的話語權,吸引其他國家採用中國技術標準(如一帶一路國家),建立技術生態系統。
技術挑戰與瓶頸
基礎研究薄弱
論文vs專利: 中國科技論文發表數量全球第一,但高引用率論文(代表原創性突破)佔比低於美國。專利數量龐大但「垃圾專利」比例高,真正核心技術專利不足。
人才外流: 中國培養大量STEM人才,但頂尖人才傾向赴美國、歐洲深造並留任,導致高階研發人才不足。需改善學術環境、薪酬待遇、創新自由度吸引人才回流。
產業化困難
實驗室vs市場: 中國許多前沿技術停留在實驗室階段,產業化能力弱。原因包括:風險投資偏好短期回報(網路、電商)而非長期硬科技、智慧財產權保護不足、產學研脫節。
商業模式不明: 量子通訊、腦機介面等技術應用場景有限,商業模式不清晰,企業難以獲利。需政府採購、示範應用支持渡過早期市場培育期。
國際合作受限
技術封鎖: 美國將多家中國科技公司(華為、中興、曠視、商湯)列入實體清單,限制其取得美國技術與元件。歐洲、日本也收緊對華技術出口,中國難以取得先進設備與軟體。
人才交流阻礙: 中國學者、學生赴美簽證審查趨嚴,科技交流減少。國際學術期刊、學會對中國參與設限,影響技術資訊取得。
與全球競爭格局對比
美國未來產業戰略
CHIPS法案: 美國投入520億美元振興本土半導體製造,280億美元研發先進封裝、量子、AI。重點扶植Intel、台積電(亞利桑那建廠)、三星(德州建廠)。
IRA(降低通膨法案): 3,690億美元補貼清潔能源(太陽能、風能、電動車、氫能、核能),推動能源轉型。
AI行政命令: 拜登政府2023年簽署AI行政命令,要求聯邦機構採購AI需符合安全、公平、透明標準,推動AI治理。
對比: 美國產業政策聚焦半導體、清潔能源、AI,強調供應鏈安全與中國脫鉤。中國則涵蓋更廣泛未來產業(量子、BCI、6G),力圖全面佈局。
歐盟Horizon Europe
研發預算: 歐盟Horizon Europe計劃(2021-2027)投入955億歐元,支持量子、AI、氣候、健康等研發。
量子旗艦計劃: 10億歐元投入量子運算、量子通訊、量子感測,整合歐洲各國研究機構與企業(如荷蘭QuTech、法國Pasqal)。
綠色新政: 1兆歐元投資可再生能源、碳捕捉、氫能,目標2050年碳中和。
對比: 歐盟產業政策強調多國合作與監管框架(如GDPR、AI Act),中國則由中央政府主導、地方政府執行,決策效率高但靈活性較低。
日本Society 5.0
超智慧社會: 日本提出Society 5.0願景,透過AI、IoT、機器人實現人類與網路空間融合,解決少子高齡化、災害應對、能源問題。
Moonshot計劃: 1,000億日圓投入九大登月計劃,包括2050年實現人類壽命100歲、量子電腦實用化、自動駕駛社會。
對比: 日本產業政策重視社會問題導向(老齡化、災害),中國則強調經濟成長與技術自主。
對台灣產業的影響
半導體供應鏈
設備需求: 中國量子、AI、6G晶片研發需要先進半導體製造設備,但受美國出口管制影響,難以取得台灣ASML、應用材料、科林研發設備。台灣設備商(如漢民、辛耘)若出口中國需謹慎評估合規風險。
人才競爭: 中國半導體業高薪挖角台灣人才,台積電、聯發科需提升薪酬與職涯發展吸引力,避免人才流失。
量子通訊市場
金融業應用: 中國推動量子通訊應用於金融業,台灣金融機構若與中國業務往來,可能需採用量子安全加密。國內量子技術公司(如中研院量子研究團隊)可尋求合作機會。
國安考量: 量子通訊涉及國家安全,台灣需自主發展量子技術,避免關鍵通訊基礎設施依賴中國。
機器人產業
代工機會: 台灣精密機械、電子製造優勢可切入中國具身智慧機器人供應鏈,提供伺服馬達(如台達電)、控制器(研華)、感測器。
品牌競爭: 台灣機器人公司(如上銀、所羅門)需面對中國低價競爭,應強調技術差異化與品質優勢。
投資與商業機會
中國科技股投資
量子通訊: 國盾量子(688027.SH)上海科創板上市,市值約200億人民幣,2025年本益比約60倍(高估值反映成長預期)。風險在於市場規模有限、政府補貼依賴。
腦機介面: NeuroXess尚未上市,但已獲紅杉中國、經緯創投投資。關注IPO機會,但需評估臨床試驗進度與監管風險。
機器人: 優必選(9880.HK)香港上市,市值約50億港幣。小米集團(1810.HK)透過CyberOne布局人形機器人,市值7,000億港幣,機器人業務佔比低但長期潛力大。
供應鏈機會
稀土材料: 量子、6G需大量稀土元素(如釹、鏑製造超導磁鐵,鉺、鐿用於量子位元)。中國控制全球稀土供應70%,相關企業(中國稀土、北方稀土)受益。
光電元件: 6G太赫茲通訊需高頻光電元件,台灣穩懋、全新等化合物半導體廠可能受益,但需突破技術門檻。
謹慎評估風險
政策不確定性: 中國產業政策變動快速,補貼可能突然中止,監管可能突然收緊(如網路平台、教育業前例)。投資需密切追蹤政策動態。
地緣政治風險: 美中科技戰、台海局勢緊張可能影響中國科技股估值與供應鏈穩定。分散投資降低單一市場風險。
結論
中國發改委發布的未來產業戰略,標誌中國從「世界工廠」邁向「科技強國」的雄心。量子技術、腦機介面、具身智慧、6G通訊、生物製造、氫能與核融合七大產業,目標在未來十年創造相當於全新高科技產業部門的經濟增長。國盾量子推動量子通訊產業化、NeuroXess在腦機介面臨床試驗取得進展,證明中國在部分領域已具備產業化能力。然而基礎研究薄弱、產業化困難、國際合作受限仍是重大挑戰,能否實現彎道超車存在不確定性。美中科技競爭將推動雙方加速投入未來產業,全球將呈現「雙軌制」科技生態:美國主導半導體、AI、生物科技,中國主導量子通訊、6G、新能源。台灣處於兩大陣營交會點,需在供應鏈合作與國安考量間取得平衡,同時加速自主技術研發,避免被邊緣化。投資者應關注中國科技股(國盾量子、優必選)與供應鏈機會(稀土、光電),但需審慎評估政策風險與地緣政治不確定性。整體而言,未來產業戰略反映中國應對美國技術封鎖、經濟轉型、能源安全的多重戰略考量,未來十年執行成效將深刻影響全球科技格局與產業分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