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四巨頭AI支出飆至38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,Meta股價暴跌13.5%投資者擔憂泡沫化

Meta、Google、微軟、亞馬遜2025年資本支出預計超過3800億美元投入AI基礎設施,Google單季營收首破1000億美元,Meta AI月活躍用戶超10億,但Meta股價因2026年支出將大幅增加而暴跌13.5%,市場擔憂AI投資泡沫

科技巨頭AI投資支出創歷史新高
科技巨頭AI投資支出創歷史新高

科技產業四大巨頭Meta、Google、微軟、亞馬遜在2025年第三季財報中揭露,今年資本支出預計將超過3800億美元,這個史無前例的投資規模幾乎全部投入AI基礎設施建設。儘管營收成長強勁,但巨額支出引發投資者對AI泡沫化的擔憂,Meta股價在財報公布後暴跌13.5%。

史無前例的資本支出競賽

四大科技公司在AI基礎設施上的投資規模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。Google母公司Alphabet將2025年資本支出預期從先前的850億美元上調至910-930億美元,微軟第三季單季就花費349億美元在運算資源和資料中心建設,Meta則將全年資本支出指引從660-720億美元區間上調至700-720億美元。

這些支出主要投向三個領域:大型資料中心的建設與擴建、高性能GPU的採購、以及電力與冷卻等基礎設施升級。隨著AI模型規模持續擴大,訓練和推理所需的運算資源呈指數級成長,迫使科技公司不斷加碼投資。

與過去的科技投資週期相比,當前AI基礎設施的投資強度明顯更高。2000年代互聯網泡沫時期,科技公司的資本支出主要集中在網路設備和伺服器。2010年代行動互聯網興起時,投資重點轉向雲端資料中心。但這兩次浪潮的投資規模都遠不及當前AI基礎設施的投入。

這場投資競賽的驅動力來自對市場領先地位的爭奪。在AI時代,誰掌握最強的運算能力和最先進的AI模型,誰就能在未來的科技格局中佔據主導地位。沒有任何一家公司願意在這場競賽中落後,即使這意味著短期內大幅增加支出、壓縮利潤。

Meta的困境:用戶成長vs支出擔憂

Meta在財報中公布,Meta AI助手的月活躍用戶已經超過10億人。這個數字顯示Meta的AI產品獲得了廣泛採用,特別是整合在Facebook、Instagram、WhatsApp等既有產品中的AI功能,降低了用戶使用門檻。

但市場的反應卻是負面的。Meta股價在財報公布後暴跌13.5%,創下單日最大跌幅紀錄之一。投資者的擔憂主要來自執行長祖克柏對2026年支出的預告:明年的資本支出將「顯著大於」2025年。

這個表態引發了市場對Meta支出失控的擔心。Meta已經在2025年投入超過700億美元,如果2026年還要「顯著增加」,可能意味著支出將達到900-1000億美元甚至更高。對於一家年營收約1500億美元的公司,如此高比例的資本支出將嚴重壓縮自由現金流和股東回報。

Meta的處境反映了AI時代科技公司面臨的兩難:一方面必須持續大規模投資以保持競爭力,另一方面投資者對於何時能看到投資回報越來越沒有耐心。雖然用戶數字亮眼,但Meta尚未清楚說明AI業務的變現模式和盈利時間表。

分析師質疑Meta是否真的需要如此大規模的資本支出。有觀點認為,Meta在AI投資上可能存在過度競爭導致的浪費,為了不落後競爭對手而盲目加碼,而非基於清晰的商業回報計算。

Google的亮眼表現:首破千億美元單季營收

相較於Meta的市場反應,Google母公司Alphabet的財報則獲得較正面的評價。公司第三季營收達到1023億美元,首次單季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,年增16%。這個里程碑顯示Google的核心業務仍然保持強勁增長動能。

Google雲端業務是成長的主要引擎,營收年增34%。AI功能的整合明顯推動了雲端服務的採用,企業客戶願意為AI增強的雲端服務支付更高費用。Google Cloud的AI產品包括自然語言處理、影像辨識、預測分析等,這些工具幫助企業提升營運效率。

Gemini AI助手的用戶數據同樣亮眼,月活躍用戶達到6.5億,較三個月前成長44%。快速的用戶成長顯示Google在AI助手市場取得進展,雖然相較於ChatGPT等競爭對手起步較晚,但憑藉與Google搜尋和Android生態系統的整合,Gemini正在快速追趕。

但Google同樣面臨巨額支出壓力。公司將2025年資本支出預期上調至910-930億美元,較先前預估增加約60-80億美元。這些額外支出主要用於擴建資料中心和採購更多GPU,以支援Gemini模型的訓練和部署。

Google的優勢在於其核心搜尋廣告業務持續產生大量現金流,為AI投資提供資金支持。但長期而言,Google需要證明AI投資能夠轉化為新的營收來源,而不只是維持既有業務的競爭力。

微軟的兩難:需求強勁但供給受限

微軟財務長Amy Hood在法說會上直言,公司無法滿足當前的AI需求。這個坦誠的表態凸顯了整個產業面臨的核心問題:儘管投入巨資,AI運算能力的供給仍然趕不上需求的增長速度。

微軟第三季在運算資源和資料中心基礎設施上花費349億美元,創下單季紀錄。公司的Azure雲端業務受益於AI需求,營收年增40%。OpenAI作為微軟的重要合作夥伴,其ChatGPT服務主要運行在Azure平台上,為微軟帶來可觀的雲端收入。

但供給瓶頸限制了微軟進一步擴張的能力。GPU供應緊張是主要制約因素,即使微軟願意支付高價採購,Nvidia等供應商的產能也無法立即滿足需求。資料中心的建設同樣需要時間,從選址、建設到投入運營,通常需要2-3年週期。

電力供應成為另一個瓶頸。大型AI資料中心的電力消耗驚人,單一設施可能需要數百兆瓦的電力。在許多地區,電網基礎設施無法支援如此大規模的電力需求,需要進行電網升級或建設專用發電設施,這進一步增加了成本和時間。

微軟的策略是與OpenAI深度綁定,透過獨家雲端服務協議確保在生成式AI市場的領先地位。但這個策略的風險在於過度依賴單一合作夥伴,如果OpenAI的技術領先優勢縮小,或雙方關係出現變化,可能影響微軟的競爭地位。

亞馬遜的謹慎投資策略

亞馬遜在AI投資上相對較為謹慎,但資本支出同樣創下新高。AWS雲端服務是公司AI戰略的核心,提供完整的AI工具和服務套件,從模型訓練到推理部署,覆蓋企業AI應用的全流程。

與競爭對手不同,亞馬遜更強調客製化AI晶片的開發。公司自研的Trainium和Inferentia晶片專門針對AI訓練和推理優化,希望減少對Nvidia GPU的依賴,同時降低成本、提升效能。這個策略如果成功,將為AWS帶來顯著的成本優勢。

亞馬遜的電商和物流業務本身就是AI技術的重要應用場景。從商品推薦、需求預測到倉儲自動化、配送路線優化,AI滲透到營運的各個環節。這種內部應用不僅提升效率,也為AWS的AI服務提供實戰驗證。

但亞馬遜同樣面臨資本支出增加的壓力。投資者開始質疑,在AWS成長率逐漸放緩的背景下,持續增加的資本支出能否帶來相應的回報。特別是在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環境下,企業客戶可能削減IT預算,影響雲端服務需求。

投資者的擔憂:AI泡沫疑慮浮現

越來越多的市場觀察者開始質疑當前的AI投資熱潮是否形成泡沫。3800億美元的年度資本支出是個驚人的數字,這個規模超過許多國家的GDP,相當於建造數百座大型工廠或基礎設施項目。

泡沫論者的主要論點包括:投資規模遠超實際需求、商業變現模式不清晰、投資回收期過長、能源和資源限制可能無法支撐持續擴張。歷史上多次科技泡沫的共同特徵都是:過度投資、過度樂觀、忽視基本面。

支持者則認為AI是真正的革命性技術,當前投資是為未來5-10年的增長奠定基礎。類比互聯網時代,雖然2000年出現泡沫破裂,但長期來看投資確實推動了產業發展,創造了巨大價值。AI的潛在應用場景遠超互聯網,值得大規模投資。

一個關鍵問題是投資回報的時間表。如果AI應用能在2-3年內產生可觀的新增營收和利潤,當前投資就是合理的。但如果商業化進展緩慢,企業和消費者對AI服務的付費意願不如預期,那麼巨額投資可能難以回收。

能源限制是實質性的約束。AI運算的電力需求已經引發對電力供應和碳排放的擔憂。如果能源成本持續上升,或監管機構限制高耗能產業的擴張,可能迫使科技公司重新評估AI投資策略。

競爭格局與市場整合

四大科技公司的巨額投資正在拉大與中小型競爭者的差距。建設和營運大規模AI基礎設施需要龐大的資本,這是只有少數科技巨頭才能負擔的。這可能導致AI產業走向寡頭壟斷,少數公司控制大部分運算能力和先進模型。

新創AI公司越來越依賴這些科技巨頭的雲端服務。OpenAI依靠微軟Azure,Anthropic獲得Google和亞馬遜的投資並使用其雲端服務。這種依賴關係使得科技巨頭在AI生態系統中的控制力進一步增強。

監管機構開始關注這個趨勢。歐盟、美國的反壟斷部門都在審視科技巨頭在AI領域的主導地位。可能的監管措施包括:限制併購、要求開放API、強制資料共享等。但監管的平衡點難以拿捏,過度監管可能阻礙創新,監管不足則可能導致市場失靈。

國際競爭層面,中國宣布未來五年投入超過1000億美元用於半導體、量子運算和「綠色AI」研發,目標在2030年佔據全球AI市場30%份額。這顯示AI基礎設施競賽已經超越企業層面,上升為國家戰略競爭。

商業模式的考驗

巨額投資最終需要轉化為營收和利潤,但當前AI的商業模式仍在探索中。訂閱制是主流選擇,ChatGPT Plus、GitHub Copilot、各種AI工具都採用月費或年費模式。但訂閱收入能否覆蓋巨額的基礎設施成本,仍有待驗證。

企業市場被視為更有前景的變現途徑。企業願意為能夠提升效率、降低成本的AI工具支付高價。微軟將Copilot整合進Office套件,每用戶每月收費30美元,這種To B模式的利潤空間遠超消費市場。

但企業採用AI的速度可能慢於預期。大型企業在導入新技術時極為謹慎,需要經過漫長的評估、測試、培訓過程。資料安全、隱私合規、與既有系統整合等問題,都可能延緩企業AI的推廣。

廣告模式是另一個可能的路徑。Google在搜尋結果中整合AI生成內容,仍然可以透過廣告變現。但AI直接提供答案可能減少用戶點擊廣告的機會,這是Google需要平衡的矛盾。

技術發展的不確定性

當前的AI投資建立在持續技術進步的假設上:模型會越來越大、能力會越來越強、應用會越來越廣。但技術發展路徑存在不確定性,可能出現幾種情況改變投資邏輯。

模型效率的提升可能降低對運算資源的需求。如果新的訓練方法、模型架構、壓縮技術能夠大幅提升效率,可能不需要現在預期的那麼多GPU和資料中心。這會使部分投資變成過剩產能。

技術瓶頸也可能出現。大型語言模型的能力提升似乎已經放緩,從GPT-4到後續版本的改進不如從GPT-3到GPT-4那麼顯著。如果模型規模擴大的邊際收益遞減,繼續投入更多運算資源的價值就會降低。

全新的技術路線可能顛覆現有投資。量子運算、神經形態晶片、光子運算等新興技術,如果取得突破,可能使基於傳統GPU的AI基礎設施過時。雖然這些技術短期內不會成熟,但5-10年的長期視角下存在這種風險。

對全球經濟的影響

3800億美元的科技投資對宏觀經濟產生顯著影響。資料中心建設帶動建築、電力、製造等相關產業,創造大量就業機會。GPU等晶片的需求推動半導體產業繁榮,台積電、Nvidia等公司的擴張帶動整個供應鏈。

但這種集中於少數企業和產業的投資,也引發對經濟失衡的擔憂。資源過度集中在AI領域,可能排擠其他產業的投資機會。科技產業的高薪吸引大量人才,可能加劇人才短缺和薪資通膨。

能源需求的激增對能源市場產生壓力。資料中心大量消耗電力,在某些地區已經導致電價上漲、電力供應緊張。長期來看,可能需要大規模擴建發電設施,這涉及龐大的基礎設施投資和環境影響。

社會層面,AI投資熱潮加劇了財富集中。科技公司股東、高階主管、核心工程師從AI浪潮中獲得巨額回報,但普通勞工可能面臨AI替代的就業威脅。如何確保AI發展的成果更廣泛地分享,是政策制定者需要考慮的問題。


科技四巨頭3800億美元的AI投資規模創下歷史紀錄,顯示產業對AI技術革命的堅定信念。Google單季營收首破千億美元、Gemini用戶快速增長等數據,證明AI應用正在產生實際成果。

但Meta股價暴跌13.5%反映了市場的擔憂:巨額投資何時能轉化為相應的回報?支出增長是否有盡頭?會不會重演歷史上的科技泡沫?這些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,需要時間驗證。

未來1-2年將是關鍵期。如果AI應用持續滲透、商業變現順利推進、投資回報開始顯現,當前的投資熱潮將被證明是有遠見的。但如果商業化進展緩慢、成本持續攀升、市場需求不如預期,可能引發投資策略的重大調整,甚至出現泡沫破裂。投資者、企業、政策制定者都在密切關注這場史無前例的AI基礎設施競賽的演變。

作者:Drifter

·

更新:2025年11月1日 上午02:00

· 回報錯誤
下拉重新整理